为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4周年,七一前夕,我校“石榴籽南疆行”社会实践队以“爱国主义实践团”与“红色基因传承团”双重身份,深入新疆喀什地区帕哈太克里乡开展“三下乡”活动。这支由师生组成的队伍扎根基层,在祖国最西陲用青春丈量土地,以行动诠释担当,让爱国主义精神与民族团结理念在边疆大地生根发芽。
红旗映天山 赤子心向党
晨光中的帕哈太克里乡政府广场,实践队全体成员与各族干部群众整齐列队。当五星红旗伴着《义勇军进行曲》冉冉升起,嘹亮的国歌声响彻云霄,大家肃立致敬,胸前的党徽团徽交相辉映。升旗仪式后,队员与乡村干部同唱红歌《唱支山歌给党听》,激昂的旋律传递着对党的深情祝福,既有岁月沉淀的深情,亦有青春激昂的回响,点燃了众人的爱国热情,唱出了边疆儿女“吃水不忘挖井人”的质朴心声。



信笺载山河 党群一家亲
在喀什百年历史博物馆,实践队化身“红色基因传承者”,透过一件件文物、一幅幅照片,触摸喀什发展的历史脉搏。当讲解员述说上世纪五十年代帕哈太克里乡翻身农民致信毛泽东主席的往事,队员们驻足凝视泛黄信笺,聆听“人民领袖与边疆儿女心连心”的动人故事。这封跨越千山万水的回信,不仅是党群鱼水情的见证,更是一堂生动的思政课,让“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的真理深深镌刻在青年心中。驻足“民生巨变”展区,队员们透过黑白照片里土路变通途、土坯房变安居房的沧桑巨变,读懂了“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深刻内涵。




传承在日常 团结谱新篇
从文化展馆到寻常院落,红色文化的种子在丘吾克鲁克村悄然扎根。实践队员用接地气的话语,将维吾尔族老乡为红军送热馕、哈萨克族向导带队伍翻山岗等先辈故事娓娓道来,把红色文化讲成村民熟悉的“身边事”。传承的答案就藏在日常生活里:老人茶余饭后讲述的“老故事”、年轻人手机镜头里的“新视频”,还有各族村民携手成立的“红色志愿服务队”,一起帮邻居修院墙、给困难户送物资,把团结互助融入点滴。“要给孙子讲这些,不能忘根”“志愿服务队算我一个”……村民们的感慨与响应,正是红色精神落地生根的生动写照,如今的丘吾克鲁克村,正以红色文化为“精神引擎”,在乡村振兴道路上绽放团结之花。




此次喀什之行,既是一次跨越地域的行走的思政课,更是一次触及灵魂的生动实践课。在帕哈太克里乡这片热土上,各族人民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的团结精神,深深感染了每一位队员。实践队师生在行走中感悟“国之大者”,在服务中厚植为民情怀,在交流中深化“五个认同”。
接下来,实践队还将继续深入南疆,开展科技科普宣传、传统文化推广等活动,推动“文化科技三下乡”走深走实,让爱国主义精神与中华文化在南疆大地绽放光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