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色活动

当前位置: 首页 > 特色活动 > 正文
  • “青春讲述 · 江西红土地上的革命故事汇编”红帽子宣讲员系列宣讲视频(第二期)
  • 来源:  更新时间:2023-07-13 08:33:35 点击数:次 字体:【
  •   江西是一片充满红色记忆的红土地,是中国革命的摇篮、人民共和国的摇篮、人民军队的摇篮和中国工人运动的策源地,孕育了伟大的井冈山精神、苏区精神和长征精神。在这块红土地上,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开篇,承载了中国革命的苦难辉煌,铸就了中国共产党人的忠诚信仰,彰显了中国共产党的创新创造精神,一山一水都留下了先烈先辈的战斗足迹,一草一木都记录着可歌可泣的英雄故事,中国革命从江西走向全国、走向胜利。



      为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2周年,进一步深入开展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深化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视察江西重要讲话精神,牢记初心使命,传承红色基因,以更加昂扬斗志奋进新征程、建功新时代。校团委牢牢把握“学思想、强党性、重实践、建新功”的总要求,7月10日起,学校“红帽子”宣讲团推出“青春讲述·江西红土地上的革命故事汇”系列宣讲视频。以“文字+视频”的形式带您重温这片红土地上的革命故事。


    珍藏在中央档案馆内的《可爱的中国》《清贫》《狱中纪实》等文稿和书信,是方志敏在昏暗牢狱中的心血之作。被俘后的方志敏在狱中的一举一动都被严密监视、严防死守,他的文稿是如何呈现在今人面前的?

    原来,是国民党元老胡逸民和看守所文书高家骏等人,被方志敏顽强斗志和坚定信仰感召,他们在方志敏就义后,几经辗转,历尽千难万险,才将方志敏的狱中手稿成功“越狱”。





    徐宇轩,女,江西科技师范大学药学院22级制药工程1班学生,现任班级组织委员兼文体委员,药学院党建中心综合事务部干事。在校期间获得2023药学院红帽子宣讲团“宣讲大使”的称号。




      黄强,男,江西科技师范大学药学院21级制药工程3班学生。在校期间积极参加活动,曾获院级“微团课”大赛一等奖等荣誉。



      肖龙新,男,江西科技师范大学药学院22级药物制剂1班学生。在校期间积极参加宣讲活动。



      珍藏在中央档案馆内的《可爱的中国》《清贫》《狱中纪实》等文稿和书信,是方志敏在昏暗牢狱中的心血之作,字里行间都凝聚着一位共产主义者坚定的理想信念和为中国人民解放事业流尽最后一滴血的决心。

      方志敏是国民党方面出价八万大洋悬赏的“共党要犯”,被俘后,他在狱中的一举一动都被严密监视、严防死守。人们不禁好奇,狱中的方志敏是如何为文稿“越狱”打通“信道”,使文稿穿透敌人的“铜墙铁壁”呈现在今人面前的?

      方志敏人狱后,国民党为了劝降方志敏,一方面改善他的生活;另一方面物色了一批党政军要员,网罗了方志敏的几个同乡同学,轮流探监,假献殷勤,充当说客,但都被方志敏义正词严冷脸拒绝。一天,狱中一个40多岁、名叫“永一”的人主动接近方志敏,说他很敬重方先生,想借此机会求教。此人便是国民党元老,孙中山的守灵人和遗嘱见证人,担任过国民党清党审判委员会主席、中央军人监狱监狱长、江西高等法院院长等要职的胡逸民。胡逸民一生为国民党军队建造了三所监狱,却四次被蒋介石关进牢房。经过几次接触,胡逸民觉得方志敏确实是个了不起的共产党人,他从方志敏身上看到了革命者的铮铮铁骨,看到了中国的希望,便将自己收到蒋介石“劝方自首,将功赎罪”劝降令的事坦率相告,并决定帮方志敏将狱中文稿传送出去。

      方志敏就义前几天,胡逸民收下了方志敏当面托付的一摞文稿,藏在床板背面,用绳子固定。方志敏牺牲后不久,胡逸民就出狱了。1936年初冬,胡逸民带着文稿来到上海的全国救国联合会打听章乃器的家,因章乃器外出,他将文稿交给章的妻子胡子婴,并委托她转送给中共组织。

      胡子婴接到方志敏的手稿后,交给章乃器的弟弟章秋阳(中共党员),让他送给宋庆龄。后来,宋庆龄将文稿交给当时能代表中共组织的冯雪峰和潘汉年。冯雪峰又将文稿转交谢澹如保存。谢澹如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交给国家,原稿现存中央档案馆内。

      除了胡逸民,被方志敏顽强斗志和坚定信仰感召的还有一位看守所的文书高家骏(又名高易鹏)。1935年7月,高家骏将文稿从狱中带出,交给其在杭州做小学教员的女友程全昭转送到上海。后几经辗转,历尽千难万险,方志敏狱中手稿成功“越狱”。


    1933年10月,中央军事革命委员会(以下简称:中革军委)在瑞金九堡区坝溪村花门斗钟氏宗祠办了一所军事学校--工农红军彭杨步兵学校。学校跟群众房连房,军民天天见面,军民之间从来没有发生过矛盾。一天几位老表来学校找首长对学校处分两名学员的情况提了不做处分的“意见”,首长解释“正因为军民是一家,军队就应该保护群众利益,不拿群众一针一线。这两件事虽小,但关系到军队的作风。如果不认真处理,不但害了学员,而且可能把部队带坏。”几位老表激动地说:“难怪我们的红军能战胜强大的敌人,正是因为有铁的纪律和爱护群众的好作风!”

      米热吾叶提·哈尔恒,女,江西科技师范大学经济管理与法学院22人力资源管理1班学生,现任校“红帽子”宣讲团话剧队副队长。在校期间获得过经济管理学院“以纸为媒,想对她说”活动优秀组织奖、经济管理学院新媒体中心“优秀干事”、江西科技师范大学第二十七届“学雷锋”青年志愿者“一帮一·学英语”活动优秀学员。




    1933年10月,中革军委在瑞金九堡区坝溪村花门斗钟氏宗祠办了一所军事学校--工农红军彭杨步兵学校。学校跟群众房连房,军民天天见面。学员走了一批又一批,军民之间从来没有发生过矛盾。

      一天,几位老表突然来到学校,说要找首长。校领导不敢怠慢,热情接待了他们,问明事由,他们竟是为两件事来提“意见”的。

      第一件事是前几天学校哨兵的枪不慎走火,打死了下屋李奶奶家的一只鹅。学校当即把鹅送回李奶奶家,向她道歉并赔了钱。后来,学校给了这个哨兵纪律处分。第二件事是一名学员吃了贫农的瓜。原来,下塅屋贫农钟运星种了一丘菜瓜,个个长得滚圆鲜嫩。一天中午,天气热得让人喘不过气来,一名学员洗完衣服路过瓜田,看见老钟在摘瓜,便向他打招呼:“老钟,你的瓜长得真好哇!”老钟高兴地说:“多亏你们帮忙浇水、灭虫,不然哪有这么好哇!”说着拿起一个大瓜硬要学员尝尝。学员拗不过,就接过来吃了。学校得知此事后,批评了这名学员,按市价付了老钟瓜钱,并准备给这名学员以相应处分。

      几位老表就是为这两件事来提“意见”的。他们说:“军民不是一家吗?我们都不追究,你们还要处分人家,这样做太见外了,难道没有一点情面吗?”校领导听后解释说:“正因为军民是一家,军队就应该保护群众利益,不拿群众一针一线。这两件事虽小,但关系到军队的作风。如果不认真处理,不但害了学员,而且可能把部队带坏。”几位老表激动地说:“难怪我们的红军能战胜强大的敌人,正是因为有铁的纪律和爱护群众的好作风!”

      编辑:姚琼

      责编:江可为舒文慧

      审核:罗燕欧阳式建刘秋

      投稿邮箱:3062681794@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