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是一片充满红色记忆的红土地,是中国革命的摇篮、人民共和国的摇篮、人民军队的摇篮和中国工人运动的策源地,孕育了伟大的井冈山精神、苏区精神和长征精神。在这块红土地上,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开篇,承载了中国革命的苦难辉煌,铸就了中国共产党人的忠诚信仰,彰显了中国共产党的创新创造,一山一水都留下了先烈先辈的战斗足迹,一草一木都记录着可歌可泣的英雄故事,中国革命从江西走向全国、走向胜利。
为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2周年,进一步深入开展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深化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视察江西重要讲话精神,牢记初心使命,传承红色基因,以更加昂扬的斗志奋进新征程、建功新时代。校团委牢牢把握“学思想、强党性、重实践、建新功”的总要求,7月10日起,学校“红帽子”宣讲团推出“青春讲述·江西红土地上的革命故事汇”系列宣讲视频。以“文字+视频”的形式带您重温这片红土地上的革命故事。
血染的结婚新照
视频内容简介
2002年,一张被血染红的结婚照被送至照片修复师袁宝钧的手中,这张血染的结婚照不仅记录了革命时代烈士陈毅安及其爱人李志强的忠贞不渝的爱情,也彰显着陈毅安的为革命而牺牲奉献的崇高理想。
宣讲人介绍

陆佳玲,江西科技师范大学旅游与历史文化学院2022级历史学(师范)一班学生,现任校“红帽子”宣讲团宣讲队副队长,在校期间获得过学习贯彻二十大精神主题宣讲“优秀演员”称号、二等奖学金、校“红帽子”宣讲团“每月之星”称号等荣誉。
宣讲文字内容
2002年,北京市有名的照片修复师袁宝钧迎来了一位特殊的客人,他拿出了一张年代久远、被鲜血浸透的结婚照请求袁宝钧修复。这张照片的主人是一对夫妻,他们的名字是陈毅安、李志强,送照片来修复的人就是他们的儿子陈晃明。
陈毅安,1905年出生在湖南湘阴一个乡村教师家庭。他从小聪明好学,15岁考入湖南省立第一甲种工业学校。1923年,陈毅安回乡拜访他的小学语文老师邹先生时,遇上了师母的外甥女——18岁的李志强。只见李志强穿着新潮的女生裙,双眼充满生气,一头短发,率真里透着一股泼辣劲。两人一见钟情,从相识到定亲,只花了两三个月的时间。可是本着“先立业,后成家”的想法,他们的婚期一再推迟。
1926年,陈毅安决意投身革命,考入黄埔军校炮科。深爱着陈毅安的李志强哪里舍得他流血牺牲,急忙写信劝阻。可是,陈毅安回信答道:“你恐怕我去打仗死了没有什么价值。你又说你毕业后出来当教员,把一些青年子弟教成爱国者,来为国家流血。你不愿你的爱人流血,而要别人去流血,这真是笑话了。你的学生将来他也没有爱人吗?父母吗?兄弟吗?他不是中国人吗?他就应该去血战吗?假若他的爱人死死地不要他去流血,那中国就无可救药了。”“你说不要糊糊涂涂地死了,这也不错。但是为革命而死,为民众谋利益而死,是不是糊糊涂涂呢?假若是的,那中国一定没有烈士,革命也永远不能成功。”
1927年,陈毅安参加了秋收起义,并跟随部队上了井冈山,逐渐成长为一名出色的军官。在行军打仗中,陈毅安始终不忘给李志强寄去锦书。小小的信笺,既承载着他们忠贞不贰的爱情,也传递着陈毅安的革命理想。他告诉她革命带给他的新世界:“我天天跑路,钱也没得用,衣也没得穿,但是心情非常愉快,较之从前过优越生活的时代好多了,因为是自由的,绝不受任何人的压迫。”
1929年1月,在第三次反“会剿”战斗中,已经是红五军副参谋长的陈毅安身受重伤,他不得不回到家乡养伤。养伤期间,陈毅安在家乡与李志强完婚。这对相恋多年的恋人终于喜结连理,留下了结婚照。1930年7月,红军攻打长沙,陈毅安离开新婚才两月的妻子,毅然决定投入战斗。李志强希望丈夫养好了伤再出发,但陈毅安没答应。临行前,得知妻子怀孕,陈毅安十分高兴,深情望着妻子说道:“将来生下来的,不论是男是女,都要和我一起干革命!”
陈毅安被任命为红三军团第一纵队司令员。他带领一支300人的敢死队毅然奔赴前线,途中遭到国民党反动派的疯狂反扑。陈毅安在掩护军团机关转移时不幸遭敌机枪扫射,腰部中四弹,壮烈牺牲在长沙城外,年仅25岁。他身上唯一的遗物就是这张贴身的结婚照,被鲜血浸透了大半。
李志强很久没有收到丈夫的信件,心里有种不祥之感。她一边不停地打听陈毅安的下落,一边痴痴地等待着爱人的归来。直到1937年,彭德怀同志亲自给她回信,告诉她:“毅安同志为革命奔走,战功卓绝,不幸在1930年已阵亡……”噩耗传来,李志强五脏俱焚。
1983年,李志强病逝于北京。她的骨灰和陈毅安的遗骨合葬于井冈山龙市。这一次,他们终于可以安安静静地倾诉对彼此的思念和深情。